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(记者张琼斯)当前有实力的期货配资,我国的宏观调控思路更加注重促消费,一系列金融支持举措已经落地或“正在路上”。金融机构加大了消费贷投放力度,相关领域竞争激烈,许多银行拼价格、抢份额,消费贷利率一降再降、低至“2字头”。
权威专家表示,银行发展消费贷业务要基于有效消费需求,也要考虑客户还款能力,不宜在利率上过度“内卷”。个人也应根据自身财务状况理性消费、适度借贷。当前,我国金融支持消费力度已经不低,未来从根本上提振消费要发挥政策合力。
我国消费贷量增、面扩
今年以来,宏观政策更加注重提振消费,金融机构加大了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。尤其是,围绕汽车、家电等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等领域融资需求,金融机构已构建起较为全面的消费贷款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,较好满足了居民差异性消费需求。
“我国消费贷规模处于较高水平。”权威专家表示,截至2024年末,我国不含住房贷款的个人消费贷余额已达21万亿元。
国际比较看,我国个人消费贷余额(不含住房贷款),已超过美国1.9万亿美元的规模。权威专家表示,美国经济结构中居民消费比重远高于我国,而且融资模式更为多元化,不完全依赖贷款。相对而言,我国消费贷对居民消费的支持力度较强。
我国消费贷覆盖面也明显提升。近年来,我国消费金融的服务主体和产品类型进一步丰富。除信用卡和各类消费贷以外,汽车金融公司的车贷、消费金融公司的大额消费贷,以及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现金贷等也很普及。
与此同时,消费贷价格持续下降。“近年来,随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大,我国贷款利率明显下降,消费贷款利率也随之下行。今年以来的降幅更明显,有利于提升居民消费能力。”权威专家表示。
在全球范围内,我国消费贷利率也处于较低水平。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数据显示,美国目前消费贷款利率达到了12%左右,远高于我国。
理性发展消费金融
近期,对消费贷提高额度、延长期限的银行也有所增多。同时,“卷利率”的价格战正酣,不少消费贷利率一降再降、低至“2字头”,降得比企业贷款、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还低。
权威专家表示,银行发展消费贷业务要基于有效消费需求,也要考虑客户还款能力,不宜在利率上过度“内卷”。银行保持合理的净息差和利润空间,居民保持合理的杠杆水平,金融支持消费才能持续发展,取得更多实效。
“消费贷利率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,但空间有限。”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,一方面,目前部分银行利率已降至2.58%或2.68%,接近成本底线,未来大幅下调可能性较小;另一方面,随着经济企稳向好,货币政策趋于稳健,市场利率中枢基本稳定,也限制了利率进一步下降的可能。
知名经济学者盘和林认为,卷利率、卷额度趋势可能还会延续。银行首先要创新,包括风控创新、场景创新、服务创新、产品创新;其次要加强合规建设,让消费贷业务更加顺畅运行、避免违规。
“银行要平衡好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。”权威专家表示,银行脱离真实消费场景拓展消费贷业务可能累积风险,一些客户获得低价消费贷后可能违规改变用途,甚至“以贷养贷”,前几年就出现过消费贷违规流向楼市、股市等现象,要避免通过价格战抢夺存量客户。
个人也应根据自身财务状况理性消费、适度借贷。权威专家表示,消费贷本质上是通过举债提前消费,贷款最终是要偿还的。当前我国有效需求不足、居民就业压力较大、收入预期不稳,居民部门杠杆率已经与欧美发达经济体大体相当,在国际上属于较高水平。但如果居民家庭收入不能跟上,过度加杠杆消费,既是对未来消费需求的透支,也会增大家庭财务负担。
“过度负债不仅可能导致征信记录受损,还可能因信用评级下降被迫转向高息贷款维持,最终陷入以贷还贷的恶性循环。”权威专家提示。
对金融机构而言,个人过度负债也会造成不良上升,影响金融资产质量和经营可持续性。权威专家建议,金融机构根据客户需求和风险特征进行产品创新和差异化定价,帮助有消费意愿、有还款能力的客户提升消费品质。金融机构还应找准支持消费的着力点,围绕重点场景、重点战略、重点人群发力,实现消费贷款增量扩面、提质增效,提升消费信贷可持续性。
加强消费贷风险管理
一段时间以来,包括个人消费贷款在内的零售贷款不良率有所抬头,多家主要银行已经关注到相关风险。中信银行在年报中称,当前经济仍处于恢复期,受居民收入水平尚不稳定等因素影响,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出现一定波动。
招商银行行长王良日前表示,零售信贷不良水平有上升势头,这与居民收入、就业形势有关。但随着经济形势稳中向好,中央层面高度重视就业问题,收入水平保持稳定,该行零售信贷资产质量也会趋稳。
展望未来,多家银行称,依然要保持零售信贷业务合理增长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鹏飞认为,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扩大消费,银行发力消费贷不仅是出于业务发展的需要,也是为了更好服务实体经济。因此,2025年消费贷仍然是银行重点发力的业务。
“银行应当加强对借款人资质的审核,如收入、信用记录、负债率等,可以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风险监测和预警能力。后续,银行需要优化获客渠道,降低获客成本,通过差异化定价和隐形门槛筛选优质客户,加强风险管理,严格审核借款人资质,从而降低违约风险。”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。
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认为,银行发力消费贷业务时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:加强风险控制和贷后管理;采取合理定价策略,确保盈利可持续性;根据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,推出精准的消费贷产品等。
发展消费金融根本上要提振消费内需
提振消费、扩大内需是长期系统性工程,需要发挥政策合力共同推进。“发展消费金融根本上需要扩大有效消费需求,支持增加高端消费供给。”权威专家表示。
“消费金融要依赖真实的消费需求。”业内专家普遍认为,发展消费金融必须依托实实在在的消费需求。当前有效消费需求偏弱,需要发挥宏观政策合力,稳住居民就业和收入,完善社会保障体系,让居民能消费、敢消费、愿消费,才能持续释放消费潜力,形成有效的消费信贷需求,实现经济金融良性循环。
银行消费贷产品也要注重拓展增量客户。权威专家表示,目前银行在消费贷领域竞争激烈,许多银行都在拼价格、抢份额,实质上还是在切分现有的“蛋糕”。下一步,需要努力把“蛋糕”做大,通过细分市场、差别化定价挖掘既有真实消费需求、又有贷款偿还能力的潜在增量客户,进一步扩大消费贷款的覆盖面。
“金融支持消费也要从供给端发力。”权威专家表示,当前,我国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,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需求结构变化,金融支持促消费也要在供给端适度发力,积极支持线上消费、养老消费、绿色消费、智能消费、服务消费领域发展,创造出更多的消费场景和配套的消费金融产品。